崔忠付:双向延伸供应链服务,推动农产品流通升级

日本冷链物流扩张之路
2018-09-25
冷链市场“不冷” 企业扎堆抢滩供应链业务
2018-10-17

崔忠付:双向延伸供应链服务,推动农产品流通升级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肉类、禽蛋、牛奶、蔬菜、水果产等生鲜农产品产量均位列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生鲜农产品产量达到13.2亿吨。

       近年,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产地直供、农超对接等模式相继出现,但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仍占据主导优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达到4469家,市场交易额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8%。根据2016年,全国亿元以上生鲜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额9165亿元及2017年的行业增长率测算,截至2017年底,全国亿元以上生鲜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额接近9900亿。

     另有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批发交易中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12年的75%以上下滑至2017年的不足70%,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转型、升级、外迁以及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直供等渠道分流,是造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有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我们通过几组数据来看农产品电商等新兴渠道的增长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超对接进行流通的生鲜产品占市场生鲜产品流通总量的比重约为15%;农产品电商渠道占比也在逐年提升,截至2017年,我国拥有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585家,其中畜牧禽类市场45家、渔产品类市场25家;

       2017年我国食材农产品电商得到迅速发展,交易额达到8000亿元。从终端市场来看, 2017年中国生鲜市场规模接近1万亿元,其中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约1391亿元,同比增长59.7%。

       相对于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农产品电商、产地直供等新兴流通模式弱化了时间、空间对农产品流通的束缚,精简了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并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起了产、供、销的信息链。

       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的政策背景下, 2017年4月,商务部等8部门出台的《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将建立健全农业供应链列为重要任务,强调打造联结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紧密型农产品供应链,构建完善全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衔接配套的绿色可追溯农业供应链体系。

       接下来我更多结合政策要求、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以及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链条长、前端采购能力弱、损耗高等问题,谈一谈未来多种流通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和建议。

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供应链服务延伸。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正处于由第二代向第三代批发市场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与国际同步,并向智慧农批转型,构建基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流通大数据,开展供应链服务。

      另一方面,作为部分B2C电商与商超的采购源头,批发市场或可尝试成为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对接融合的载体,实现线上线下共生共享。

二是,B2B平台要通过供应链两端延伸,打造交易闭环。

      相对于传统流通渠道,B2B模式借助互联网实现高效链接,能有效消除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构建覆盖全国市场的流通渠道。

       通过广泛切入供应链各端,在上游,帮助生产、加工企业构建链接农户、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的供应链体系与融资服务,形成深度的产业链服务;在下游,逐步链接连锁门店、餐饮等产业链下游场景,通过一个平台、一套仓配体系、帮助不同农户、合作社、厂家完成对不同B端用户的快速交付。

三是通过反向实现农产品生产到流通整体供应链的在线化。

       消费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离消费者相对较近的下游小B商家互联网化相对容易,这种方式是通过互联网手段,整合下游小散需求订单,再去集中低价采购进而赚取差价。但其本质还是中介,并没有办法跨过批发商直达产地,也不能对生鲜品质做出有效保障。

       但随着产业互联网化的加速,通过以销定产的反向供应链模式,对市场进行准确的预估,深入上游农产品原产地,指导菜农或合作社按需生产,从而解决蔬菜市场产销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卖货难的问题,助力实现生产到流通整体供应链在线化,才能真正提高整个生鲜农产品行业的效率。

四,要稳扎稳打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

       通过B2C生鲜市场的红海竞争,我们看到生鲜企业要想降低损耗、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必须依托可掌控的冷链物流体系。从行业代表性企业来看,易果、京东、苏宁、永辉均自建自营冷链物流。比如,近年永辉在生鲜冷链建设上逐年投入,此举让损耗成本一再下降,一般生鲜公司损耗率约为30%,而永辉的损耗率能做到4-5%。我国由于冷链问题造成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值高达100亿美元,可谓触目惊心。

      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7年全国冷库达到4775万吨,同比增长13.7%。冷藏车保有量达到14万辆,同比增长21.7%。虽然冷链基础设施逐年增多,但人均水平仍与国外差距不小。更为严重的是,产地冷链基础设施薄弱,田间地头冷库、预冷设施、冷链加工基地等缺失,使得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存在断链风险。可以说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是生鲜企业之间竞争的护城河。

五,消费场景升级引领供应链增值服务水平提升。

      国内大部分农产品都缺乏产地分级和加工,致使附加值不高,进而无法消化后续的冷链物流成本。2018年菜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计划在全国生鲜主产区建设100个原产地仓,把农产品的标准化分级、检测、加工等能力带到原产地,使生鲜农产品可以获得工业级的标准化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生鲜便利店、无人值守货架等成为生鲜农产品新的消费场景,比如苏宁小店、京东7-Fresh,以及每日优鲜便利购、顺丰旗下丰e足食等。在新零售的热潮下,前端看到的是万店大战,但无论是生鲜便利,还是无人货架的本质都是更微型的“前置仓”模式,更激烈的战场其实是后端的供应链。新零售语境下的供应链不再只是被动的等待前端信息的传递,而要完成商品选择、销售预测、自动补货、计划采购等多种职能。

最后一点,既是未来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方向,也是作为普通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期望。

       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农业生产流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平台等农产品供应链上不同主体的紧密合作,加强生产、流通两个环节追溯工作衔接,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