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品”时代冷链物流的新需求

冷链物流迎大热 行业管理亟需规范化
2019-03-30
“两会”之物流声音
2019-03-30

“大食品”时代冷链物流的新需求

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购这“新四大发明”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我们时刻感受着世界的变化。而每天都离不开的食品,从生产到储运至销售等全产业链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主任张京玉在“食品药品行业智能包装应用前景研讨会”上介绍说,“大食品”时代悄然来临-“大食品”时代冷链物流的新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食品工业进一步壮大升级,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张京玉分析说,在食品工业总体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四个并存”特征,即生产集中度提升与“小、弱、散”并存、绿色高新精深加工与粗放生产方式并存、品牌价值凸显与自主品牌培育不足并存、食品安全稳定向好与风险隐患严峻并存,导致产业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造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绿色精细生产体现在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渠道及先进管理方法上,实现对产品品种、质量安全和高附加值的追求以及对节能环保责任的承担。但是,食品工业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大量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率较低。目前,我国食品研发投入强度为0.44%,不仅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1.5%的水平。食品装备问题突出,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一些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低端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中高端产品偏少,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适应消费变化。

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加强监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但食品安全依然存在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受农兽药不合理使用、重金属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和城市垃圾排放等因素影响,农兽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依然存在,食品工业用原料存安全风险。小微企业中有相当部分工艺设备落后,管理水平较低,质量意识不足,缺乏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现代化冷链设施开发与升级不足、冷链能源效率低下,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续化运作,造成大量的肉制品、奶制品、豆制品等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产运销,肉类产品冷链流通比例仅为15%,对人们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互联网在给食品销售提供新渠道的同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动态性增加了制作、存储、配送、宣传等多个环节监管的难度,也给食品安全带来新挑战,出现的消费纠纷不断增多。

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食品工业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日趋严峻的时代,食品工业正站在诸多矛盾和风险叠加的历史关口;这是一个转折阵痛的时代,食品工业正面临“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的攻关时刻。

张京玉解释说,长期来看,我国食品消费将保持积极态势,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据估测,未来十年,中国的食品消费将增长50%。食品消费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享受型消费转变,由吃饱、吃好向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转变,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要求更高,对品类的要求更多,对品牌的要求更执着。

就区域而言,城市中高端食品消费能力不断加大,农村大众化包装食品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就收入结构而言,随着收入的改善,低收入群体将大幅增加肉制品和乳制品的需求,规模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将推动更多对健康、有机等中高端食品需求。就年龄结构而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以上人口每年将以3%的速度增长,老龄化催生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巨大商机,老年消费者会更加注重食品的功能性和健康性,对低糖、低油、高纤维等食品的需求加大,功能性蛋白、膳食纤维、油脂以及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健康食品更受青睐。中青年群体更多关注多元化、品牌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食品及便捷的调理食品,容易受到销售渠道的影响,成为电商消费的主力群体,促使食品消费模式将更加便捷高效;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国内高品质婴幼儿配方奶粉及其他婴幼儿食品消费的提振。

当前,科技与产业交汇融合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广泛渗透,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制造与服务更趋智能化和定制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重组,技术创新周期大大缩短。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势必与食品工业交叉融合,食品企业整体研发水平将大大改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将全面应用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加快食品工业的品类创新、设备创新、工艺创新、检测方法创新、包装材料创新,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品营销渠道、物流配送等都随着新型技术的应用而加快改变,加快催生新型商业模式,向全球食品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食品大国向食品强国迈进

张京玉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新的“大食品”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以“大规模、大业态、大市场、大龙头、大集群、大科技”为特征的发展趋势日渐显现。顺应“大食品”发展趋势,加快实现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食品大国向食品强国迈进,这正是食品工业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所谓“大规模”,即平稳增长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潜力大、优势足、空间广,受益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食品需求刚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未来食品工业仍将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继续在全国工业体系中保持“底盘最大、发展最稳”的基本态势。

据估测,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期年增长7%左右,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突破15万亿元,在全国工业体系中保持最高占比。

所谓“大业态”,表现为一体化融合推动产业链纵横延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食品工业特有的优势,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的速度加快,大业态发展趋势日益鲜明。

纵向延伸而言,贯通原料控制、产品加工、包装、装备制造、安全控制、物流配送和终端销售等环节的完整食品产业链加快形成,“产—购—储—运—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成为更加普及的业态模式。在产业链上游,龙头企业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模式,与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结成产业化经营稳定联合体。积极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标准化生产,从根本上改变小规模、分散化、粗放式的原料生产方式,全面破解原料数量、质量和价格不稳定的风险,带动农民分享到更多增值收益。在产业链下游,食品包装和食品物流获得极大发展,食品包装实现设计特色化、材料绿色化和工艺智能化,冷链物流效率和水平日益改善,与终端市场无缝对接。

横向拓展而言,食品工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借助文化因子的植入,食品工业旅游、制造工艺体验、产品设计创意等新业态不断出现,服务型体验式营销模式成为潮流,食品工业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情怀被充分挖掘展现,日益成为“有温度的行业”。

所谓“大市场”,即多市场交汇促成“无边界”发展空间。食品企业更加注重利用国内外、线上线下各类市场,加快推进融入全球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市场空间的“无边界化”。

食品工业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主食产品工业化速度加快,家庭厨房的社会化得以实现;市场进一步细分,高端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特色食品的开发加快,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区域和人群的要求,促使供给和消费需求更加契合。食品工业领域国际产能、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将“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布局全球化产业链。

相对于传统零售渠道,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逐年增长,食品工业与之交融的集成应用模式不断创新推广,线上平台已成为食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分销渠道。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重构市场网络,积极培育新的市场需求。

所谓“大龙头”,即企业集团引领“小弱散”格局全面扭转。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步伐不断加快,将涌现更多起点高、规模大、品牌亮、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稳健扛起行业领军大旗,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

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发展壮大,大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产品质量的集中监管和绿色制造的共同推进,形成大中小微各类企业合理分工、合作共赢的格局,大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微企业做精,“小弱散”格局得到全面扭转。

所谓“大集群”,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消费习惯及现有产业基础等方面出发,食品各行业空间布局将更加优化,呈现大集群发展倾向。食品企业将持续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售区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集中,如乳制品行业按照“巩固和发展东北、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稳步提高西部产区,积极开辟南方产区,稳定大城市周边产区”的布局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和优质原料基地,加快培育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密集区;肉制品行业在华东、华北、西南和东北布局生猪屠宰加工集群,在华北和东北布局肉牛屠宰加工集群,在河南、内蒙古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布局肉羊屠宰加工集群;水产品加工业在黄渤海、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发展水产品出口加工优势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布局优化培育出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

所谓“大科技”,即科技与全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创新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随着我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推进,产学研合作日益加强,行业整体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研发和成果转化更加高效,加快满足消费者对方便、美味、营养、安全、实惠、个性产品的新需求,充分适应生产运营中智能、节能、高效、环保、数字化的新挑战,开辟新的价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