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冷链供应链亟须在建立、完善国内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强化国际协调合作、实现国内外双循环的战略目标。首先,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演进为背景,剖析双循环战略的方向和目标;其次,探寻现代冷链供应链发展模式及特征,并从核心层、次级层、关联层、边缘层4个层面重构中国冷链供应链体系;再次,提出加快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全球化进程;最后,提出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综合考虑现有国际贸易环境和对外开放政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完成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着手点。此外,纵观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路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扩大国内和国际市场,疏通国内国际双循环。[1]双循环战略的构建有益于加强国内国际协调合作,[2]使冷链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3]冷链及其供应链研究方面:引入冷链设施虽在进一步提高生鲜度及利润方面有明显作用,但不同引入方式对关系契约稳定性影响较大。[4]推进冷链与互联网“两业融合”是规避冷链供应链断链现象的重要方式;[5]配送路径不合理导致的冷链生鲜产品损坏是运输成本增加、客户满意度降低的根本原因,运用动态多目标车辆的路径优化模型并采用启发式算法、[6]联合配送-绿色车辆路径问题模型、[7]全局人工鱼群算法可以优化冷链配送路径;[8]不仅要优化冷链物流配送路径,更要响应国家低碳政策,注意冷链物流运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落实生态与经济兼顾的发展理念。[9]双循环战略研究方面:双循环机制下的供应链发展主要有两条路径,即畅通国内供应链和加强国际协调合作,构建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政策体系;[10]从畅通国内供应链来看,增加内需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双循环机制,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挖掘国内潜在需求,正确引导消费与投资;[1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提供解决方案,[12]同时也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遇。[13]新发展格局研究方面: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从“量”的发展转变为“质”的发展,从规模增大转向结构优化;[14]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快要素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经营环境,保证政策有效落实,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政策基础;[15]将双循环战略理念融入现代金融体系,是保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16]综上,双循环战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冷链供应链成功转型的紧迫性方面,在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战略、新发展格局等方面,均有系统且多层次的研究,然而对于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正处初步探索阶段,对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的路径转换之动因解释明显不足。因此,本文在探寻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视域下,提出加快冷链供应链双循环中的全球化进程和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一双循环战略的方向及目标
(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演进
双循环战略是中央政府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中作出的客观判断与重大决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先后经历了1949—1977年内向型发展战略阶段、1978—2019年外向型发展战略阶段及2020年以来双循环发展战略形成阶段。中国当下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双循环发展战略机遇期。
(二)物流供应链双循环的新方位
首先,要把握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对物流发展、供应链创新高度关注,指出建立与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其次,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应聚焦提质降本增效。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双循环发展的全过程。最后,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物流业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桥梁。总之,要精准掌握发展新方位,促进国内大循环,打破国内市场上存在的障碍,通过促进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来重塑国内统一大市场,确保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与消费持续升级促进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确保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促进企业实现技术进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的主导权和影响力。
(三)冷链供应链双循环的战略目标
一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二是做强扩大内需战略支点;三是推进冷链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四是加速冷链及其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五是完善与强化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六是助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七是实现物流供应链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政策解读
首先,要构建国内大循环。关键之处是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协同一体化发展。国际复杂局势倒逼中国强化独立自主能力。庞大的内需体系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柔韧性,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潜能。
其次,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成熟稳定的国内经济循环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和柔韧度,同时为整合国际经济循环提供切入点。
最后,政策生态系统及政策赋能。“一带一路”倡议、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等可视为冷链供应链发展核心政策;新基建、种业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食品安全、国家安全观、底线思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海洋强国战略等被视为冷链供应链发展的关联性政策。
二农产品/食品冷链供应链体系
冷链供应链是指围绕农产品/食品生产组织及产业体系,建立与健全农产品/食品产业冷链系统上下游纵向一体化协同及横向水平一体化协作而构成的现代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以农产品/食品产业经济形态为依托、冷链物流产业为主体,搭建的覆盖上中下游包括产品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的多环节、多层次运营联合体。它是一个纵横交错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协调合作、协作分工及协同创新的集成化网链结构体系。
(一)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模式
农产品冷链供应链由以下环节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和销售环节,每个环节又涉及各自相关的子系统和不同的组织载体。同时,相邻节点企业间体现出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并将所有相邻的纵横向企业组织依次连接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链结构体系,也可以称之为利益共同体协作模式。只不过就冷链供应链运作的核心企业而言,可分为农产品原产地生产商、加工制造商、分销批发商、终端零售商及冷链物流服务商等主导的供应链体系。
(二)冷链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一是参与者的多样性和节点衔接的重要性。冷链供应链一方面表现出链条参与者众多,呈纵、横向交错状态;另一方面供应链节点间的衔接极其重要,但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故缺乏牢固性。二是建设成本高、规模大、专业性要求高、资产专用性强。冷链供应链不仅各个节点建设投入成本高,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规模较大,且其运作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高,加之冷链资产的专用性远高于其他物流领域,因此冷链供应链全链条能耗控制要求程度高。三是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首先,各环节协同合作以保证冷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对各成员的组织协调性要求更高,要做到各环节无缝对接必须做好上下游组织之间的有效衔接;其次,基于上述冷链供应链各环节缺乏牢固性,因而其运作风险较高,需要更高的组织协调、协同和协作,以降低运作风险。四是对网络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正是冷链供应链的协作体系复杂多样,需要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以确保运作准确无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赋能与助力,以提高链条整体运作的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低费用的良好状态。
(三)冷链供应链体系
1.冷链供应链体系架构强化中国自主可控的国内供应链循环体系,是维护和提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就冷链供应链国内外循环体系而言,因起步晚“欠账”太多,需以国内市场循环为主体,追赶国外发达水平,双管齐下,在做好国内大循环基础上实施高水平开放策略,尽快融入全球冷链供应链体系当中,缩小与国外之间的差距。架构完整的冷链供应链体系,如图1所示。
2.冷链供应链体系
重构对照双循环战略的目标要求,冷链供应链体系亟需重建或重构,结合中国实际,需从核心层、次级层、关联层、边缘层4个层级进 重新架构,是一个纷繁庞杂的综合系统。核心层包括农产品原产地、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预冷仓库、第三方冷链企业、批发市场、食品加工生产商、冷链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区、商超、便利店及生鲜电商等。次级层包括生鲜海外仓、区域中心冷库、前置仓、社区微仓、区域云仓、机场空港、港口码头、公铁陆港、边境口岸、甩挂场站、公共信息港、第四方冷链服务商、货运代理商、社区团购、中央厨房及酒店餐饮组织。关联层主要包括冷藏运输装备、冷链仓储设施/设备、制冷设备、加工包装设备、装卸搬运设备、智慧冷链装备、信息服务、软件开发/外包、包装器具及材料等服务提供商,此外还包含冷链供应链服务集成商、冷链服务中介机构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组织。边缘层包括能源、水暖等供应商,建筑工程、通信、互联网、金融保险、风险投资、冷链地产开发、冷链海外代理、多式联运等服务商,以及冷链技术装备研发机构、育种及推广机构、农业科学、食品及营养科学等研究机构。
三加快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全球化进程
(一)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
首先,关于冷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认知包括:新发展理念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灵魂;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国内大循环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条件;创新驱动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其次,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前瞻部署包括:基于新基建的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基于智能化的家庭农场、农业高科/生态产业园;海洋牧场与海上粮仓的战略部署;近、远海智慧化养殖场(网箱设施);跨界融合的农产品合作联社、设施农业经营体、田园综合体;智慧冷链园区、智慧农产品批发市场、智慧冷链中心;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种养基地(包括近海养殖);冷链供应链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的创新战略。最后,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冷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冷链供应链内循环(国内供应链)与外循环(海外供应链)、双循环(国内与国际相互融合的全球供应链),通过资金、劳动力、原材料、数据、技术和研发创新等在冷链供给端的投入,再到冷链供应链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端集成化的最终产品,通过流通体系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资金回笼,从而构成一个由供应、生产、流通和消费组成的国内大循环。为确保内循环的高效与畅通,需要通过结构优化与机制创新手段构建冷链供应链内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二)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1.结构优化与升级
通过国内外冷链供应链的供应端(生产端)、需求端与流通端的多向跨境协同的方法实现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后,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结构优化与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冷链供应链流程再造及结构重组与优化;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冷链供应链技术共享、收益共赢及模式升级,加快冷链供应链内循环的技术创新,加快冷链供应链双循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冷链供应链网络优化,首先依托现代冷链流通体系、支撑并强化冷链供应链网络系统,其次依托新基建、新技术、新业态及新模式拓展与延伸冷链供应链网络覆盖范围,最后依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携手共筑国内外冷链供应链合作伙伴及战略联盟的全球网络运作体系。
2.机制创新
一是冷链供应链全程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双循环的本质是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的发展需要绿色的、低碳的、可持续的、可循环的冷链供应链体系。
二是冷链供应链的“多链”融合机制,既包括国内外冷链供应链系统之间的融合,诸如冷链产品供应链与冷链服务供应链的融合,也包括国内国际间的冷链供应链与冷链创新链及价值链的融合。冷链供应链双循环应构筑起国内外综合服务供应链系统集成,主要包括冷链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供应链、政务服务供应链等。
三是冷链供应链的合作竞争机制。建立与健全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竞合机制,即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且合作竞争是一个打破时空界限的、动态变化的、不断优化及调整的全球性协同与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乃至全球冷链供应链相互促进和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四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一)推动冷链供应链智慧化转型,驱动国内外多主体共建商业生态圈
推动冷链供应链智慧化转型不仅有助于国内大循环、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应在国内聚焦冷链供应链多主体共建、共享商业生态圈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更好地融入全球冷链供应链体系,搭建全球冷链供应链商业生态圈的利益共享、效益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广泛建立全球冷链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平台所赋予利益均沾、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巨大红利。
(二)共享冷链供应链平台资源,提升平台运营效能
一方面,建立冷链供应链平台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资源高效整合。冷链供应链平台发挥信息枢纽的独特优势,不仅连接国内跨界主体整合各自资源,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以抵御国际环境带来的各种风险,也有助于实现国内外各类要素资源的循环流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可集成研发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加工生产、仓储配送、市场营销、配套服务等环节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冷链供应链平台服务,并运用智慧化技术实现冷链资源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可视化共享。另一方面,冷链供应链商业模式变革是平台高效运营的核心要素,国内外冷链供应链网络效应将实现纵向整合与横向协同的开放式协调。冷链供应链双循环可有效延伸国内国际双向的上下游协同服务链条溢出效应。
(三)构建双循环冷链供应链互信机制,增进生态圈价值认同
一方面,构建冷链供应链信任机制是增进生态圈价值认同的关键所在。建立互信合作机制,通过多方的数据库实现链条成员的信息共享;结合物联网技术贯通区块链网络与供应链物流网络,从而降低信用成本和风险成本。另一方面,促进冷链供应链各方之间的价值认同,加快多元主体跨界融合。发挥冷链供应链生态圈的主导作用,提高链条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核心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各方高效协同和多元融合,共创生态圈的价值链。
(四)营造冷链供应链全球商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环境
一方面,要做好国内大循环下的冷链供应 链商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营造公平、公正、包容的商业生态环境,鼓励冷链供应链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商业生态的治理与管理工作,努力把内外部风险控制在冷链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另一方面,将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营造全球冷链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协调共赢的环境和氛围,既要追求全球供应链利益最大化,还要兼顾经济与环保、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之,冷链供应链应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控制,努力提高各方共同参与全球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范围、能力及水平。
(五)共商共建共治全球冷链供应链协同机制,提升冷链应急管理能力
为确保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一方面,需在国内大循环中建立健全共商共建共治冷链供应链协同机制,发挥协同协作、协商共商、共建共治的机制效能,为国家安全、食品安全提高冷链供应链应急管理及应对处置能力,化解由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另一方面,应在做好国内大循环基础上积极构筑全球冷链供应链共建共治的协同机制,以共同构筑全球冷链供应链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借鉴抗疫期间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建立全球冷链供应链共商共建共治的协同机制,同舟共济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危机与挑战,以提升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能力。
(六)共同开拓与扩展全球冷链供应链商业版图
一方面,在冷链供应链国内大循环中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冷链地网、库网、车网、货网、配网等网络体系,优化与调整冷链网络网点的空间布局,健全与完善冷链供应链体系,为促进国内冷链供应链尽快融入国际供应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中,真正搭建一个互通有无、开放融合的“买全球”“卖全球”新发展格局,共同开拓与扩展全球冷链供应链商业版图,共筑辐射全球、惠及全球、造福全球的冷链供应链世界统一市场体系。
(七)冷链供应链标准规范体系
一方面,在政府“标准强国”理念的引领下,“标准强企”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共识,在构建冷链供应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为建立国内统一大循环、大市场格局,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应加快冷链供应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步伐,制订技术、信息、运营、管理、操作等方面的专项标准;另一方面,在冷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借鉴与吸收国际标准的成功经验及理念,既要建立起冷链供应链的“中国标准”,还要在共同制定的国际标准中融入“中国标准”的元素,注入“中国基因”,发出“中国声音”。
总之,要突出国内外冷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新格局,使其成为国民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民生工程舌尖上的“后勤保障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质量守护神”和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的“应急救援队”。实施双循环战略是审视国内外环境所做出的战略预判,将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不仅改变了冷链供应链的发展范式,也改变了国家经济的循环范式,有利于促进冷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加速实现,尽快建立起立足国内、融合国际的冷链供应链体系并上升成为国家供应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 全球学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