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

中国物流机器人行业新发展与新趋势|物流机器人专题
2021-04-14
14亿人吃喝习惯,倒逼冷链物流转型升级!
2021-05-13

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

摘 要:发达的冷链物流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技术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正蓬勃兴起,主要表现在市场前景广阔、第三方冷链物流崛起、基础设施升级、新技术应用和标准的完善等方面。但仍存在着冷链物流成本高、重冷藏轻冷输、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技术创新不足、社会认知不足等诸多制约因素需要消除。从加强冷链物流宏观管理、建立并推广农产品追溯信息系统、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创新、加强冷链物流知识宣传、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我国幅员广阔,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的产销地相距较远,存在着“七区二十三带”的空间结构布局。由于受到地区和季节的限制,大量农产品需经过专业化物流处理后才能抵达消费者手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消费者对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产品新鲜、生产无污染,还要配送及时准确,这为冷链物流迎来了最佳发展契机。


冷链物流( cold chain logistics) 作为公认的园艺产品品质保障手段,从20世纪中叶开始在全世界推广开来,是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元素。特别是生鲜农产品需要通过低温流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新鲜度、色泽、风味和营养。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流动过程中,将冷冻/冷藏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并保持农产品始终处于维持其品质所必需的适宜温度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产品损耗,从而满足用户要求,是提高性价比的极具商业价值的专业物流。通过冷链物流可以将大量生鲜农产品高质量地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可以预见,农产品大迁徙的过程中一些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运输将成为未来农产品运输的常态。

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一致的,发达的冷链物流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冷链物流业是基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而兴起的,其发展对于改善食品质量安全和城乡居民的营养与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冷链物流业正在蓬勃发展,引起了产业资本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仍存着一些制约因素,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以消除。本文在阐述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

1、 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态势   

我国冷链物流最早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冷链设备主要是一些改装后的保温车。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缓慢,直到1982年《食品卫生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随后的20年时间里,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始终处于供小于求的现状,其发展速度一直缓慢,水平也始终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品质和新鲜程度,从而对冷链物流产生了强大的需求。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了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在新形势下,随着市场产生的巨大需求,加上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资本对物流及冷链物流的投入逐年增加,第三方冷链物流迅速崛起,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快速升级,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应用,冷链物流标准逐步完善,我国冷链物流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将有助于满足生鲜农产品区域规模化产出和反季节销售对跨地区大规模保鲜运输流通的迫切需要; 满足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新鲜度、营养性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 减少农产品采后物流过程中的腐烂损失,带动农产品跨季节、跨区域的均衡销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及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1. 1 冷链物流业市场前景广阔

2012年,中国农产 品冷链物 流需求量 为8 200多万t,比2011年增长18. 6% 。其中,蔬菜冷链物流需求量占50% 以上,约4 400万t; 肉类和水果需求第二,冷链需求超过2 400万t; 水产品冷链第三,需求为600万t[1]。这些农产品,尤其是以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在冷链物流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只有5% 、15% 和23% ,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 、30%和40% ,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欧州、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的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 ,果蔬冷链流通率也达到95% 以上[2]。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估计,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 30% ,中国冷链物流产业蕴藏着巨大商机。

1. 2 第三方冷链物流正在崛起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为了集中精力搞好自身业务,把原来需要自己来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第三方冷链物流是专门针对冷链物流产业需要而产生的专业物流模式。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提供高效、专业、全程的冷链物流服务和解决方案。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可以使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能够专注于自身运作,不需要动用大量固定资产、人力和物力,增强企业的柔性管理,使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提高在自身领域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针对于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或刚成立的企业,由于其物流资产有限、物流人员不足,因此需要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来执行。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100EC. CN)监测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不到25% ,但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生产商选择将自身冷藏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国内,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早在2006年就在上海投资兴建了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单体多温度分区冷库,总占地面积7万m2。中粮我买网则在2014年8月获得了1亿美金B轮融资后打算斥巨资完善全国60城市冷链物流建设。双汇、光明乳业等食品企业加快了物流业务资产重组,设立了独立的冷链物流公司。双汇物流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顶尖专业化公路冷藏物流公司之一。公司利用GPS、ERP、WMS等现代信息技术多方位、多层次地建立了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光明乳业每天都有1 200 t乳制品需要送到上海、江苏、浙江的两万多个销售网点。为此,企业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上海领鲜物流有限公司,为光明乳业提供冷藏车共计500余辆,冷链物流车辆机组等日常维护方面每年投入约1 000 ~ 1 200万元,并制订了很多规范。山东荣庆和安徽安得物流有限公司则是目前主要的民营冷链物流企业。荣庆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冷链物流第一品牌,目前拥有冷链车辆450余辆,仓储面积20万m2,年营业额10多亿元。安得物流先后投资1亿多元,购入400多台高端冷藏车辆,并在全国建立了五大冷链配送中心,可以辐射各自800km以内业务。

另一方面,外资也加大了进入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步伐。美国冷链物流装备巨头英格索兰和开利( Carrier) 公司已进入中国多年。2010年,英格索兰在中国的各项投资总额达到4. 12亿美元。其旗下的战略品牌冷王已经成为运输温控解决方案在全球的行业领导者,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超过95% 和50% 。而开利则是世界顶尖的食品冷链全系列冷藏设备开发公司,早在1995年在上海就成立了开利运输空调冷冻( 中国) 公司( Carrier Transicold China) ,在国内市场专业从事货车冷藏设备,半挂车冷藏设备等的生产和销售。目前,两者占据了国内车载冷机市场70% 以上的份额。普菲斯公司作为北美第一大、全球第三大冷库仓储运营商于2009年进入中国冷库市场以来,已经在上海、天津两地相继建造了三座高规格冷库,分别于2011年( 4万t) 、2012年( 3万t) 和2013年( 4万t) 投入使用。澳大利亚最大的冷 链物流提 供商太古 ( Swire ColdChain) 早在2008年就已进入广东市场,并计划于2020年底前,在中国内地共建成13个大型现代化冷藏设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冷链网络,辐射范围达全国的2 /3; 美冷( Americold Realty Trust) 作为全球领先的温控仓储和物流提供商于2010年与招商局合资方式成立了招商美冷物流有限公司( CMAC) ,共同拓展中国市场的冷链物流业务。CMAC现已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领先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日本的第三方宅配商雅玛多、伊藤忠等于2010年底也紧跟美冷的步伐进入中国冷链市场。雅玛多在上海松江拥有7 000 m2的分拣基地,其中包括5 000 m2的普货仓库、1 500 m2的冷藏仓库和500 m2的冷冻仓库。进入中国市场两年多,雅玛多已建成32个营业点并配备了300多辆配送车。雅玛多还通过移动冷柜实现了“混载运输”,即30% 的冷冻冷藏品和70% 的普货混载运输,从而既契合了客户的需求,又做到了资源集约,可以缓解了成本压力。伊藤忠物流目前整体仓储面积达40万m2,员工3 000人,配送范围涵盖全国主要区域三线以上城市。上述国际巨头的加入推动了中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1. 3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

生鲜农产品的预冷、加工、储运、装卸、查验及销售等各个物流环节都需要在低温环境下开展。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该要求的基础。和常规工业化物流( 可以在常温下开展) 相比,农产品冷链物流需要有专业的低温冷链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冷链过程都需要复杂、综合的系统管理。因此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要求高、投入大的特点。冷链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冷库、冷链运输工具和制冷装置等,其建设的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20世纪建设的冷库设备陈旧、老化严重、缺少维修、运转低效。“十一五”结束时,我国冷藏能力大概可以满足食品总产量的20% ~25% ,距离发达国家70% ~ 80% 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进入“十二五”,国家加大了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特别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计划再增加1 000万t冷藏能力。2014年,中冷联盟对全国680家规模以上( 营业收入1 000万以上) 的冷链物流企业调研 数据显示,我国冷库 容量共计20 469 713 t( 57 546 093 m3) ,冷藏车29 444辆。与2010年冷库总容量880万t、冷藏汽车20 000辆相比,分别增长了133% 和47% 。由于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前景良好,不少批发市场、大型农业企业和零售企业开始投资建设低温供应链配送系统。目前在北京有顺鑫农业、首农集团、快行线冷链等; 在上海有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交荣冷链、领鲜物流; 山东有荣庆集团等企业。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农产品冷链流通创造了条件。

1. 4 冷链物流新技术不断涌现

和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相比,我国仍有较大差距,但在很多环节上已开展了一定的技术创新工作。在管理方面,以往以手动管理为主,信息化、系统化程度不高,管理效率较低。近年来,农产品物流企业引进了国际先进的HACCP( 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 良好操作规范) 、WMS( 仓储管理系统) 、虚拟仓储等技术[3,4],提升了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HACCP通过对物流各个环节及相应影响产品品质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物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并建立物流监控程序和标准,当问题出现时找到来源点并采取纠正措施。GMP认证是指由政府机构组织GMP评审专家对物流过程所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检查,评定是否达标的过程。WMS系统配有温湿度等物流环境追溯系统功能,可以确保物流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虚拟仓储则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在地理上分散的货物进行整合管理,实现不同时空物资的有效调度,可降低仓储成本,避免不合理运输,便于监管,是一种高效的物流管理方法。

在货物标识方面,传统以手工书写为主,工作量大且效率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过程应用了二维码IC卡电子标 签、无线射频 识别( RFID)[5]、数字加密、水印等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率,识别过程快速、准确、可靠。二维码技术是以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二维平面上用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巧妙地代表计算机逻辑运行基础0和1,最终实现自动读取。二维码可以实现物流过程中商品信息的快速共享、防伪识别等功能。RFID技术无需有形的几何图形而是通过芯片来储存信息,具有自动识别、无需光源、无磨损、可穿透、可远距离读取、支持反复读写等优点,是未来物流货物标识的主要技术。而数字加密、水印等技术则为货物识别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保鲜方面,化学杀菌剂是常用的保鲜方法,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会造成危害。近年来,我国陆续研发了一批基于生物或者物理手段的安全保鲜技术,如微生物保鲜技术、超高压保鲜技术以及复合生物保鲜技术等。其中,微生物保鲜技术主要是利用菌体或其代谢产物将农产品表面和空气隔离开来,以延缓氧化,或者通过诱导寄主抗性及重寄生作用抑制病原菌来实现保鲜[6]; 超高压保鲜技术则通过超高压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及细胞间隙的结构,使蛋白质等成分发生变性,使酶活性降低来实现杀菌[7]; 而复合生物保鲜技术则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保鲜剂或者生物保鲜与其他保鲜技术相结合来实现保鲜的目的[8]。

在车辆调度管理方面,传统模式下缺少对车辆进行有效追踪和调度的方法。GIS( 地理信息系统)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EDI( 电子数据交换) 等技术的应用可对物流车辆进行定位、轨迹回放、运行监测、车辆人员管理,从而有效地控制车队、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成本,而指纹、声纹、视网膜等识别技术则可以确保车辆调度过程的安全[9,10]。

1. 5 冷链物流标准逐步完善

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出台和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了9项冷链物流相关的国家标准( 表1) 。另有冷链运输车辆应用选型技术规范,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条件评估等6项国家新标准正在申报中。

2 、冷链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链物流业已经获得较大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冷链物流业健康发展。

2. 1 冷链物流成本高

据调查,我国冷链物流成本比普通物流高出40% ~ 60% ,而日本的冷链运输成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 /3。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冷链物流成本也在大幅度上涨。由于农产品价格低、产业链条整合度不够、上下游厂商之间竞争激烈而合作不足等使得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农产品经销商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冷链设施和装备水平低,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 ,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据估计,全程冷链物流体系的成本大概占到产品销售价格的50% ~ 70% ,而常温运输或者土方法保温,该比例则只有20% 。由于农产品市场上普遍存在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11],有些农产品经销商不愿选择冷链物流。对于必须选择冷链物流以保证品质的农产品,部分物流商会通过降低冷链标准来降低成本以迎合经销商。由于更重视商品价格,很多消费者宁愿选择非冷链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制约了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2. 2 重冷藏、轻冷运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都十分重视发展仓储物流产业。地方政府GDP政绩导向和资本圈地运动,导致了对冷库的过渡投资。在东部一些省份( 例如江苏省) ,农产品物流园建设过多,冷藏库容量过大,已经超出了实际需求。同时,冷藏车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冷藏、冷运不能同步增长也带来了冷藏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冷藏车只有4万辆左右,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0万辆和17万辆,考虑到人口基数,我国人均冷藏车的比重还很低。美国最大 的冷链运 输物流服 务商CREngland目前4万冷藏车厢,而我国最大的冷链运输服务商为双汇物流,其拥有1 500辆左右冷藏车。同时,我国冷藏车的制冷技术也没有根本性的提高,而是大多采用国外的制冷设备,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2. 3 全程冷链难以实现

由于过程操作不规范造成我国冷链物流无法做到全程冷链。一方面由于观念习惯的问题,没有对生鲜农产品进行田间预冷的意识,致使产品品质会从内到外出现问题。例如荔枝如果不进行田间预冷,即使用冷库储存、冷藏车运输也很容易造成荔枝外观还很好看,但内部品质已经劣变,造成产品货架期很短。另一方面,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部分物流企业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中途关掉制冷设备,造成物流过程中的冷链断链。第三、冷链设施不配套也造成了无法实现全程冷链。国外很多冷库是允许冷藏车开进去的,因此其整个装卸货过程是在冷库内完成的。而在我国,冷藏车不能开进冷库装卸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造成车辆停靠和仓储的环节间有一段冷链缺失的时间,严重破坏了全程的低温供应链。这不仅体现在终端销售商( 例如超市) 冷藏冷冻设施与冷链物流之间,也体现在冷链物流企业自身。第四,农产品产地预冷库缺乏也使得物流过程无法做到全供应链供冷。许多冷冻食品在常温下卸货后再运到零售商的冷藏、冷冻设施中,出现冷链的断裂,造成食品品质下降,甚至腐败。上述问题不仅动摇了人们对冷链物流的信心,也给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造成消极影响。

2. 4 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

虽然在我国东部冷库发展迅速,但在我国的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发展较为滞后。资料显示[12],全国冷库总量的63% 在东部11个省市,18% 在中部地区,而西部12个省市只有19% ,也就是说全国2 /3的冷库容量在东部地区,我国东西部冷库容量差距较大。另据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建 成的冷库 中,东部地区 占24. 89% ,西部地区占17. 42% ; 在建的冷库中,东部占74. 76% ,中西部地区25. 24% ,东西部冷库建设速度差距也十分明显。在冷库的类型与功能方面也发展不平衡,大型冷库建设项目比较多,而中小型冷库建设少; 肉类建设冷库较多,果蔬类冷库建设较少; 大中城市销地保鲜库比产地发展更快。从人均冷库容量来看,超过0. 1 m3的有七个省市,其中天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 48倍,达到0. 251 m3,达到日本人均冷库容量。2012年我国人均冷库量仅为0. 056 m3,和国外发达国家比差距明显( 美国人均库容量0. 365 m3,日本人均库容量0. 233 m3) 。

2. 5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虽然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步伐加快,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总体程度低,家庭经营仍然是主流,从而制约了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尽管农业部于2012年颁布了《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编写通则》,但是离农产品分级标准的市场化应用还有较大距离。目前,我国农产品标准化推进程度进展不一。像玉米、面粉、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产标准体系,而果蔬、鲜肉、海鲜等生鲜农产品则在生产上还难以做到标准化。成熟的电子商务市场需要对销售的产品进行标准化认证后才能销售。而国内农业生产,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形成规模化的还很少,一般都是小农生产,这些人没有意识,也没有资金进行产品认证。由于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不能做到标准化,因此买方不能知道产品优劣,造成难以在电商平台上形成规模流通。相反发达国家农业生产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程度高,产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安全信誉,使得市场会优先考虑这些产品。国外标准化的农产品即使到了国内也很受欢迎,国内电商也会优先选择国外的农产品来增加用户粘性。例如天猫销售的车厘子13 d销售额达到1 500万元。可以看到,农产品标准化的不足,阻碍了农产品运销模式创新,电商模式、远程拍卖、现货电子交易在鲜活农产品领域受到了挫折。没有农产品标准化很难实现线上交易,从而抑制了因运销模式创新带来的冷链物流需求。

2. 6 技术创新不足

冷链物流技术创新上,发达国家提升冷链化水平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物流技术变革: 采用冷链友好型的农产品栽培管理技术和产品安全检测方法; 在产地应用预冷技术消除田间热,降低农产品呼吸强度,延长保鲜期; 应用自动化冷库和气调储藏技术进一步延长冷藏保鲜期; 冷链运输工具朝着标准化、小型化、多功能化和节能化方向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对物流全程进行追踪和监控,并将产品需求信息共享到连锁经营平台。

而我国冷链物流技术创新严重不足,缺乏低温加工、包装和检测技术,存在制冷技术短板,冷链物流管理和操作人员匮乏,导致生鲜农产品粗放式物流。新型冷链物流装备和技术被外企垄断。原因在于: 一是国家投入少,政府关注不足; 二是物流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冷链物流投资门槛高、回收期长,制约了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 三是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十二类人才之一。在近两三年的时间内,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缺口将会达到60余万,特别是对于新兴的冷链物流业来说,人才的缺口将会更大[13]。然而,我国没有专门的学校与机构培养冷链物流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师傅带徒弟边学边干,而没有专业系统的培训。一些理论知识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内容,并没有包含最新的知识。

2. 7 冷链物流社会认知不足

过去数十年,冷链物流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消费者缺少低温物流的意识。即使在大城市,很多居民对冷链物流也不了解,人们在购买农产品时很少考虑流通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发展到让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新鲜度和品质。随着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富裕线的40% 以下,消费者会增强对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重视程度。此外,还有三个原因造成了居民对冷链物流关注度不足: 一是饮食习惯,我国食物制作多采用煮、干煎、蒸、油炸等方式,与鲜食相比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不高,而国外的肉品食用大多五分熟、七分熟,日本则更喜欢食用生鲜鱼类,造成西方国家对于冷链物流需求强烈; 二是在我国传统观念里只有冷饮食品才需要低温贮存,而冷链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运输方式;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困扰,相对于品质而言,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人们为能否买到放心的食品而烦恼,冲淡对食品品质的追求。

3、 对策与思考  

基于现阶段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3. 1 加强冷链物流宏观管理

国外冷链物流成功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冷链物流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具有重要作用。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冷链物流也是如此。政府应从国家层面提高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综合考虑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趋势、消费方式、农业产业发展形势、商业模式的创新等因素,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优化冷链物流地区布局; 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引导发展配套兼容化冷链设置和装备; 出台扶持措施,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 扩大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适用范围,降低冷链运输成本; 建立企业诚信制度,通过信贷、财税等手段引导冷链物流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3. 2 建立并推广农产品追溯信息系统

为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和商界对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寄予了厚望。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更加低廉的解决方案。对于高品质农产品来讲,产品追溯系统更加经济。在现有农产品追溯系统中增加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信息,有利于让消费者了解冷链物流的价值,从而防止冷链物流断链,实现高品质农产品优质优价。目前,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都有与GPS相结合的信息化调度系统。这一系统与销售商的产品追溯系统相结合,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从提高农产品追溯系统的效率来看,应当鼓励商业机构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3. 3 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创新

一是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等进行冷链技术的研发,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冷链物流技术;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解决因冷链物流全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缺乏而导致的创新条件不足问题; 三是落实好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支持企业创新的有关政策,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企业创新主体的意识和作用; 四是要加强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冷链物流业创新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

3. 4 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农产品物流冷链业发展的基础。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可以通过工商资本的大规模土地集中实现,也可以通过合作社方式实现。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需要更多的组织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是要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是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地利益共享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三是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 四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展标准农产品拍卖、期货、现货交易,鼓励“农超对接”和直销配送。

3. 5 加强冷链物流知识宣传

政府、行业协会、农业企业要加强对冷链物流的宣传和科普,让消费者了解冷链物流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作用、以及“断链”带来的危害等,使消费者能够体会到冷链物流所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要把冷链物流知识与食物营养科普结合起来,特别是在饮食习惯的改进、保鲜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科普。

4、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近年来对农产品品质安全的关注,人们对农产品新鲜的要求越来越高,冷冻冷藏农产品的需求比例也在迅速增加。而冷链物流是满足上述需求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市场资本的高度关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正在崛起,国外资本和企业也在加紧进入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冷链物流新技术不断涌现,相关标准也在完善和制定中。

然而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物流成本过高、重冷藏轻冷运、全程冷链难以实现、冷链设施布局不合理、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及社会对冷链物流的认识不足等。为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加强宏观管理、建立产品追溯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加强冷链物流知识的普及。“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基础,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产业协会应该抓住这个重要契机,为冷链物流这一绿色朝阳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急需的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